5月17日,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以下简称“学会”)第五届“数学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论坛”在山东济南开幕,开幕式上发布了2025年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由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的宋洁、王剑晓、何冠楠、高锋、王文婷、顾吉鹏、任卫凯等共同完成的“基于人工智能科学计算的电池储能系统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25年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认证。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学会理事长张平文院士,山东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彭实戈院士,清华大学王小云院士,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黄云清教授,学会副理事长、复旦大学应用数学中心主任雷震教授依次上台为项目代表颁发认证证书及创新研究资助。

项目代表宋洁、王剑晓(左一/左三)与雷震教授(左二)现场合影

项目认证证书
电池储能是平抑高比例新能源波动、保障智能电网能量平衡的关键技术之一,储能安全仍是制约电池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电池多物理场数值计算对于其安全能量管理、材料设计、工艺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电池电化学·扩散-热传导等多场耦合微分方程求解仍面临模型阶数高、计算代价大等难题,此外高阶模型难以直接嵌入智能电网的协同优化,已成为储能系统安全并网的重大挑战。
人工智能科学计算正在重塑科学研究底层逻辑,从“假设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突破电池多物理场机理与数据驱动融合的降阶建模技术,有望为提升电池储能系统数值仿真计算效率提供全新范式。
针对上述挑战,北京大学工学院、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联合团队在人工智能科学计算与电池储能系统调控的交叉研究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与应用,研发了电池储能降阶建模、储能电站分布式调控、储能并网云边协同等关键技术,大幅降低多物理场计算模型复杂度,显著提升电池能量管理与并网协同优化效率。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等国际著名期刊,曾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2项,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等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和示范应用。
关于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认证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自2021年起评选认证CSIAM应用数学落地成果,旨在加速应用数学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数智时代下的企业变革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推动应用数学学科发展。至今已成功举办5次评选。活动得到了应用数学界及产业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参与,征集到了多个项目。
落地成果需经过资格审查,学术、产业、管理三个领域专家组评选,学会常务理事会投票等流程而最终获得认证。2025年的认证活动得到了北京华大九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淡水泉(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院计算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专家介绍

宋洁
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核心成员,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在线学习、仿真优化及在系统工程领域的应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大、重点等多项课题,主持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国家电网等单位重点研究课题。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担任IEEE国际自动化管理技术委员会主席(首任亚洲学者),同时入选IEEE杰出报告人。曾先后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2年获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青年科技奖。研究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IEEE协会期刊最佳论文奖,IISE国际工业与系统工程协会最佳论文荣誉奖,INFORMS最佳论文奖,工程管理教指委“最佳指导导师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和教学改革优秀奖。

王剑晓
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从事数据驱动优化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在低碳能源系统韧性、储能与氢能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Nature Sustainability、The Innovation、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曾获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奖等。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