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2025年3月29日,北大国发院与人民邮电出版社联合举办“人工智能时代法商年会”暨国发院“商学共创日”活动。本文根据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南南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黄卓教授的演讲整理。
中国经济的新挑战与特征
中国经济长期的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即从以要素投入拉动的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增长。
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峻,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1%,已达到国际标准界定的中度老龄化社会。
在经济结构方面,我国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20余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的失衡。
此外,国际地缘政治和外贸环境也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中国政府和人民一直清楚这样的挑战并积极应对,尤其是2024年9月以来,政策方向进一步确认和加码。自2025年起,中国经济,无论是在宏观经济、资本市场还是科技创新领域,都出现了更明显的积极信号。
第一,自2024年起,国家开始全面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即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2025年1月,我们国发院与上海东方卫视曾联合举办中国首届科创春晚,我在活动中向全国的科创企业家朋友们推荐的图书就是我们国发院教授团队共同撰写的《新质生产力》。春节期间,宇树科技机器人、Deepseek的发布,进一步证明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开始涌现。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中国经济和企业界迎来新的全球化阶段。这一阶段可追溯至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发起的贸易战,后来拜登政府对中国科技领域实施“小院高墙”的遏制政策,到特朗普再次上任,全世界已明显感受到由此引发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正逐步加重。
第三,技术变革正扑面而来,尤其是以ChatGPT和中国的DeepSeek为代表的新技术,预示着人工智能浪潮的临近。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在哪里?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市场新空间——出海
第一个发展机遇与我国外部环境紧密相关。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1978年到2021年,我们积极吸引外资,在国内投资建厂,并开始出口产品。这一时期可概括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出海。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经济开始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我们向国外学习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各种标准。这一阶段可总结为中国产品的出海,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制造的产品。
2008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和资本出海,出现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自2023年起,中国的企业和产能全面出海,这标志着中国经济首次全面出海。这一阶段呈现出新的特征:
第一,中国经济已成为一艘巨轮,制造业在全球占比已达到35%,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占比达到12%。当中国经济这艘巨轮遇到全球化的巨浪时,将碰撞出什么样的机遇?借用几年前一部热门电视剧的台词来形容:“风浪越大,鱼越大。”
第二, 在新形势下,我们见证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的转变。我国企业不仅开始对外投资建厂,而且沿着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向上攀升,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技术上的全球领先地位,甚至开始制定行业标准。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为代表的新三样产业中,我国遥遥领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拉动了中国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首位。宁德时代在全球动力市场连续八年保持第一,而三一重工在海外建立了灯塔工厂,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海外智能制造基地。
第三,全球外贸环境日趋复杂,世界各国开始关注中国的产能问题。2024年美国前财长耶伦访问中国期间最关注的议题,就是产能过剩。当时耶伦还来到我们北大国发院,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参与这一轮出海的,还有我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行业标准。我国在物流、仓储、快递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已经走向世界,顺丰在东南亚建了自动化仓储系统,而菜鸟全球物流枢纽已覆盖90多个国家。我国的高铁也正向海外延伸。2023年,中国高铁海外第一单——雅万高铁正式通车。
此外,我们还开始对外输出商业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中国特色的文化和消费模式。例如Shein、Temu、TikTok等APP,中国式短剧(Realshort),2024年甚至出现了国外网红转战小红书的插曲。2024年,中国本土出品的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全球销量达到2800万份,海外市场占比达到20%。2025年年初,动画电影《哪吒》已跃升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也是全球票房第五高的电影。我们的新消费茶饮品牌蜜雪冰城已开设4.6万家门店,成为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其海外市场占比已达10%。最近,该品牌在港股上市,获得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在这一轮出海中,我们有很多新的优势。
一、带着科技的翅膀出海。我们已经构建了更为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云计算、AI、物联网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持续转化为企业出海的动能。自2025年起,中国企业在AI与商业模式结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AI驱动的智能物流、跨境支付、个性化消费等商业模式,将继续成为中国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
二、从性价比认同转向品牌认同。在这一轮出海中,通过本土化设计、文化融合,以及高附加值服务,中国品牌进一步升级,从强调产品性价比转向注重情感认同和生活方式输出。同时,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正从消费品扩展至高科技产品。
三、全产业链协同出海模式。我们正加速构建全球化供应链网络,努力实现从单一产品出口向产业链深度整合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中国主导、全球协作”和“国企基建、民企生产”的产业生态系统。
四、通过第四次出海重塑中国经济的商业生态。实际上,回顾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每一次出海,我们不难发现,每当中国经济与全球化进程融合时,最大的受益者始终是我们自己。
技术新空间——AI与AI+
自2022年末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全世界都感知到人工智能技术已跨越奇点,进入了新的阶段。2025年年初,中国DeepSeek的亮相再次震撼了世界。AI时代真的要到来了。
AI究竟能为经济和商业领域带来哪些机遇?
第一,催生以AI为核心的新产业,涵盖从上游的算力、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算法,到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直至AI的应用。这将是一个全新的、高速增长的产业。
第二,AI为传统产业赋能,即AI+,用AI推动各类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2025年被许多人称为AI应用的爆发之年,越来越多以AI为驱动的产品或商业模式正在涌现。我们北京大学也积极运用AI技术,推出了数字服务产品。
第三,AI提高人和整个社会运转的效率。AI对服务业、对个人生产效率、政府公务和社会组织协调效率,尤其是对制造业、机器人等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这将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当然,这一进程也伴随一些挑战,这亦是我们国发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所关注的。例如,AI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冲击是我院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AI技术引发的新技术治理及相关法律问题,也是法商界所关切的焦点。
AI领域的竞争已上升为中美两国科技较量的制高点。中美两国在大语言模型的开发上齐头并进,均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尽管我国在算法和顶尖芯片领域略有劣势,但我们已开始拥有自主可控的芯片产业链。在算法领域,我国所拥有的顶尖科研专家、相关专利和算法等,总体上与美国水平相当接近。在数据方面,国家正大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促进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应用层面是我国的强项,把AI技术与应用场景相结合,我们已展现出显著的优势。
2025年年初,DeepSeek出现,这给中国AI产业乃至整个科技行业带来了重大影响。我们将其命名为“DeepSeek时刻”。DeepSeek用的是自己独创的技术,其性能与全球顶尖的大模型十分接近,而且主打开源和极致性价比,打破了中国AI发展过程中在算力方面的瓶颈。DeepSeek的核心团队由一群中国青年学者构成,包括一些刚毕业的博士和硕士,这无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创新实力,也获得了众多科技专家及顶尖科技企业的高度评价。上线之后,DeepSeek的用户数量在短短一周内超过了一亿。其创新技术显著降低了大模型训练对算力的需求,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科技平权,一方面导致以英伟达为代表的国际芯片巨头股价暂时下跌,另一方面这些科技巨头在发布顶级芯片时,开始普遍将DeepSeek作为衡量其性能的标杆之一。
DeepSeek的问世不仅标志着AI领域的关键时刻,也象征着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时刻。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DeepSeek改善了全球人工智能的行业生态。过去,人工智能行业受到算力的限制,诸如英伟达这样的芯片公司获取了整个行业的大部分利润,这对行业发展是不健康的。而DeepSeek提供了另一条技术发展路径,使得行业发展更加平衡。
第二,DeepSeek推动了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从各级政府机构到央企,再到国家各类算力基础设施,均开始接入DeepSeek,并探索如何将DeepSeek和其他大模型与各行各业进行融合,以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DeepSeek的出现促使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科技企业进行资产重估。
第四,杭州科技六小龙涌现。除了DeepSeek,我们还看到宇树科技的机器人登上了2025年春晚,也了解到杭州六小龙在大模型和机器人之外其他科技领域的成就。最近,中国光刻机也开始崭露头角。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给世界带去震撼。
企业家如何迎接AI机遇?
企业家应如何迎接AI时代的增长机遇?最重要的,企业家要增强对AI的认知,提升自己的AI领导力。企业家需要以前瞻性思维去洞察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技术特性,并探索其与我们所在行业的融合方式。企业应着手制定AI战略,将其纳入核心战略与整体目标。无论是科技型企业,还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同样能够通过AI提升生产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了解到,有企业家在接触DeepSeek后很激动,试图通过接入大模型来替代部分原本由人完成的工作,但最终发现并不现实。要做好人工智能与应用、场景及产品的有效结合,我们必须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并挖掘出用户的真实需求。
企业在内部也能够有效运用AI技术降本增效,例如通过AI辅助营销和企业决策。同时,AI技术的运用也能为员工赋能。在新的时代,可能会涌现出一批擅长运用AI技术的“超级员工”。此外,组织单元也可能越来越小。假设以往一个团队需要数十、上百人,现在可能仅需少数几个“超级员工”和AI的辅助即可。因此,企业需要打造能够让人和AI进行协同合作的组织。
最后,企业家需要积极学习AI相关的知识,作为企业的AI领学人,带领企业加入AI商业生态。
文章来源:北大国发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