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成果 > 正文

新闻中心

科研成果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智库观点|黄卓教授 等:智能制造如何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基于产消合一的视角

时间:2024-05-21    来源:

  • 分享

智能制造如何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

——基于产消合一的视角

文章来源

作者:

黄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

陶云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刘兆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叶永卫(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4年第5期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全球智能化浪潮下,智能制造成为技术领域的新范式,其所具有的“产消合一”核心特征,为破解中国产能过剩困境提供了崭新思路。本文将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推广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Staggered DID)探究智能制造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智能制造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产能利用率。机制分析表明,“产消合一”是智能制造发挥作用的核心路径,其主要通过赋能生产侧与消费侧两条路径提升产能利用率,具体表现为:在生产侧赋能企业柔性化生产,在消费侧转变消费者地位并创造新消费需求。异质性分析发现,智能制造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作用在成长期行业和市场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生产式智能制造模式,协同式智能制造模式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并且,智能制造可以从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为政府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实现动能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智能制造 产能利用率 生产侧 消费侧

收稿时间:2023-2-17

反馈外审意见时间:2023-5-4、2023-7-26、2023-10-9、2023-11-8

拟录用时间:2023-12-20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增长奇迹背后所潜藏的产能过剩问题亦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埋下了隐患。近年来,随着政府政策完善与市场机制优化,部分落后产能有序退出,体制性产能过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供需结构性的错位而引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重。具体表现为:低水平同质化产能过剩,高水平特色细分领域产能不足。僵化的生产能力无法及时满足多样化和变动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单从生产“量”的角度考虑产能过剩问题存在一定的偏颇,若想从源头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应将生产的“质”与“量”置于同一天平上,并充分考虑企业生产侧与消费侧两方面因素。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革新微观企业的生产方式与生产逻辑,使其“产得所消”,才可充分应对并有效化解中国复杂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数字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制造成为技术领域的新范式,在处理供需结构问题上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基于此,本文系统考察了智能制造的实施如何作用于企业产能利用率,这不仅有助于深入评估智能制造推广的微观经济效应,而且可以为政府建立长效合理的产能优化机制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主要内容

在智能制造战略总体框架的引领下,我国于2015年3月9日首次启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并在2015年7月22日公布了首批入选的46个试点项目,随后为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步伐,工信部继续于2016年、2017年、2018年开展了第二、三、四批项目试点。本文基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评选这一冲击,使用2010~2020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研究智能制造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具体地,本文借助企查查和爱企查等网站手工筛选出该项目所覆盖的上市企业,将其作为实验组,并进一步对上市公司年报的“公司业务概要”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进行文本识别,筛选出从未自发进行智能制造的企业作为对照组,采用交叠双重差分法探讨了智能制造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智能制造能够通过对企业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双向赋能,对其产能利用率起到促进作用。第二,成长期行业以及市场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对智能制造实施的吸收程度更好,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第三,相比于生产型智能制造模式,协同型智能制造模式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作用更强。第四,智能制造亦对企业的ESG表现与生产率起到“溢出效应”,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率两方面实现了价值效应。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政府需要持续深入推广智能制造,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智能制造的实施是一个复杂过程,仅依靠企业自发进行成效甚微,故政府应持续加强对其保障力度,不应仅从资金扶持入手,而应在基础建设、技术配套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保障体系,为企业落实智能制造提供良好支撑,以保障智能制造所带来的“红利”落到实处。第二,企业需树立智能化意识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智能化路径,充分发挥智能制造的赋能效应。智能制造的践行并不存在普适路径,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条件与所处环境,重新审视智能制造这一概念。同时,企业不能将智能制造简单理解为自动化、批量化,而应以全局统筹的思维将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与企业生产和运营实际条件深度融合,转变生产架构、革新生产思维,最终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基于产能利用率视角,评估了智能制造实施所产生的微观经济效应,丰富和拓展了智能制造与企业产能利用率两个领域的相关研究。第二,聚焦于产能过剩问题形成的本质,结合智能制造“产消合一”的核心特征,从企业生产侧与消费侧双向着手,对智能制造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机制进行探索,对前期相关研究做出了有益补充。第三,本文结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推广智能制造这一模式提供了中国经验,并为政府构建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启示。

本文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拓展:第一,囿于数据限制,本文采用准自然实验的方式刻画了企业智能制造,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思考如何准确度量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更为精细化的研究。第二,由于企业自身条件不同,选择智能化的方式与路径也会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以更为深入地探索不同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适宜路径,从而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参考。

五、写作、投稿、修改的过程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数字技术不断涌现并持续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红利逐渐从居民生活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作为数实融合的现实承接,智能制造成为新时代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为此,在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并充分讨论后,我们确定了智能制造选题并提出了初步研究设想,于2022年底完成了文章初稿。在完成初稿后,我们参加了《管理世界》支持的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会议,在得到与会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后,我们进行了针对性修改并获得了优秀论文,进而进入《管理世界》外审。

在论文外审退修的过程中,匿名审稿专家就理论逻辑、政策内生性问题以及计量模型等方面提出了多轮建设性意见,针对审稿专家的意见,我们反复探讨并修缮,文章质量尤其是理论逻辑获得大幅度提升,在此我们由衷感谢审稿专家提供的宝贵建议。最后,我们衷心感谢《管理世界》编辑部老师的辛勤工作,编辑部老师在整个论文审稿、修改和定稿过程中,工作态度严谨负责,反馈内容细致且及时,让本文再一次得到了完善。在此,我们向所有审稿专家和编辑部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文章刊发:黄卓、陶云清、刘兆达、叶永卫:《智能制造如何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基于产消合一的视角》,《管理世界》,2024年第5期,第40~57页。

HUANGZhuo,TAOYunqing,LIUZhaoda,YEYongwei. How Does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prove Enterprise Capacity Utilization? Based on the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World, 2024, 40(5):40-57.

作者简介

黄卓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曾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最佳博士生候选人论文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金融计量、金融工程、大数据分析。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一流期刊如Journal of Econometrics 和《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2014年获得应用计量经济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的“Richard Stone最佳论文奖”,2015年获得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类二等奖,2020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目前还担任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中国衍生品青年论坛联席秘书长、数字经济开放研究计划首任秘书长。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杂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