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日报》“思想周刊”刊发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产品工程部副部长、算法专家,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副主任黄晶访谈文章《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以下是文章全文内容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年来,重庆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重庆如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日报继续推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重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系列专访第二期,以飨读者。
——编者
主持人:
朱涛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专访嘉宾:
王峥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研究所书记、研究员
黄晶 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产品工程部副部长、算法专家,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副主任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重庆日报:“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何关联?
王峥: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技术深化应用为支撑,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紧密相关。首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孕育兴起和不断壮大的过程。其次,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其所蕴含的科技创新特征扎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之中,并以新产业的壮大升级实现生产力跃升。再次,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的新型生产力形态,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快速涌现为特征。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代表着生产力水平质的跃迁。
黄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均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将进一步推动这些产业的迅猛发展。以近期备受瞩目的大模型为例,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通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各类应用场景深度融合,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是大模型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创新变革。通过技术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二是大模型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大模型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转换等能力,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为企业提供智能决策,提高自动化水平,带来了全要素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三是大模型推动了智能化应用水平。大模型以其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运用深度学习技术,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的方式,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聚焦“18个新星产业集群”为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力
重庆日报:如何聚焦重庆“18个新星产业集群”,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计划,为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力?
王峥:重庆提出的“18个新星产业集群”,是未来产业的先导和方向,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后形成的、对未来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也是决定未来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必争之地。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计划,集聚全要素科技创新资源,将成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的关键抓手,也是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一要引导生产要素进入未来产业领域,有效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推动作用,加快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二要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夯实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支撑。三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实施配套体系,提升政府服务效率、优化治理效能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营造良好环境。
黄晶:聚焦“18个新星产业集群”,为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开放应用场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智力密集、产品快速迭代等特点,但目前市场应用并不成熟。要鼓励国有企业加大开放应用场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孵化提供稳定的“试验田”。二是大力推行智能制造。重庆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但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向新兴智造转变,是当下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要通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行自主可控的智造技术,重点支持工业软件发展,创建“中国工业软件名城”,实现从“制造之都”到“智造之都”的华丽转变,为重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蓄力。三是优化人才培育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快制定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引育机制。针对重庆高层次人才稀缺的现状,可通过引进更多高端研发机构、大型企业研发中心等方式,搭建引才平台,拓宽引才渠道,进行知识转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
引导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链群式发展
重庆日报:在发挥创新企业主体作用,引导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链群式发展,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方面该如何着力?
王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围绕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必需的配套产业链,制定“一企一策”支持方案,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主导权的龙头企业和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二是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机制,出台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产学研协同创新等系列政策,实施企业揭榜攻关行动,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创新主导作用,建立科技企业技术难题“揭榜挂帅”机制,研究制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基础研究的政策,提高企业主导的未来科技领域项目在自然科学基金中的比重。三是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和数字技术服务企业进行跨界融合创新。进一步完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实现创新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社区、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发展,促进开放式创新、平台化创新,借助数智技术及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黄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针对大型企业,通过支持创新型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链群式发展。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运用“揭榜挂帅”等形式,支持企业创新与合作,形成大企业带小企业、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综合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链群式发展,开拓持续创新和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引领新质生产力形成。二是针对中小型企业,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倾斜,培育市场创新主体。在政策支持方面,将创新资源和要素向具有原创性、突破性、颠覆性创新的硬科技中小企业倾斜,支持创新型初创企业成长。三是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构建企业成长梯队。进一步完善从初创企业到成熟创新型企业的全链条培育体系,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培育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引导有潜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并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壮大上市企业后备队伍并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
重庆日报:怎样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创新活力?
王峥:加快优化创新生态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抓手。一是加快形成一批支持硬科技的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机构和新型服务平台。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提升研发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创业孵化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法律和金融保险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二是坚持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为未来产业相关的重点项目开设“绿色通道”。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实行负面清单制度和“监管沙盒”制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的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建立与完善。三是营造敢于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鼓励新技术新产品领域的创新创业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崇尚创新、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形成崇尚公平竞争的竞争文化。
黄晶:要持续优化并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链条。一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萌芽阶段,集中资源筑牢创新基石。重庆在基础设施方面已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仍缺少专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团队。要通过引进专业、高效、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服务团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供稳定的服务支撑。同时,为保障创新活动的持续推进,需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早期的资金投入,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二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迅速发展阶段,加强资源整合。目前,重庆已经汇聚了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未来可通过搭建更广阔的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三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熟阶段,育好、用好、留好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需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更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留用。要建立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匹配的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待遇,打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充分提升人才的获得感。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