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研成果 > 正文

新闻中心

科研成果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智库观点丨白京羽:把握数字经济推进主线 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时间:2023-04-13    来源:

  • 分享

把握数字经济推进主线 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

——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学习问答》

作者:白京羽(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整体性部署。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写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学习问答》(以下简称《学习问答》),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学习问答》通过问答的形式,生动、准确、全面地反映了《规划》要求,对于增进各方对数字经济的理解和认识,推动《规划》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具有积极作用。

《学习问答》系统阐释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逻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过去两百年,人类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每一次都加速了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也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渗透,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型经济形态。《学习问答》从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演变出发,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现实需要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国发展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并立足“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扣《规划》要求,分十二大板块80个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层层递进,全方位、多维度对《规划》作了细化解读。通读全文,可以让大家切实感受到,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新机遇、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焦点,同时,也可以让大家进一步领会党中央把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担当。

《学习问答》深入解读了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要求。从全球看,世界主要国家均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数字技术全球竞争力、增强数字经济产业链稳定性、加强国际治理规则制定。如何准确把握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清晰定位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要求,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都需要明确的战略任务。《学习问答》在总结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成效的基础上,通过对比世界主要国家和数字经济大国、强国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要求。书中指出,关键领域创新能力不足、数字鸿沟未有效弥合、数据价值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治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并进一步阐释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回答了“如何理解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为什么要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关键问题。打开翻阅、反复研读《学习问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规划》总体思想、任务要求的认识和理解,学习掌握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思维。

《学习问答》清晰勾勒了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实现路径。《规划》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加快推动《规划》落地见效,是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迫切需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学习问答》紧紧围绕《规划》部署的八方面重点任务进行全面拆解,抓牢核心主线,明确重点方向,特别是对构筑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要素等基础支撑,抓牢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发展主线,实现公共服务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等发展目标,实施数字经济治理和数字经济安全等保障手段进行了细致解读、详细介绍,为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这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通过《学习问答》,以更高的站位理解数字经济,以更强的主动融入数字经济,以更大的作为投身数字经济,在精准把握推进主线、广泛凝聚强大合力中,不断开创数字经济新理论和新实践,不断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的突破,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文章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京ICP备0506507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47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