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晓华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科学基金》(2022年第36卷第4期)“科学基金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基础支撑”专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新型数学和统计模型的新冠肺炎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回顾与展望”的专题文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已步入了第三个年头,如何科学、高效地开展和实施防控仍是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周晓华团队综合利用流行病学数据、病毒基因数据、交通流量数据等各种信息,从统计模型和数学模型相结合的角度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聚焦于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特征以及发展规律,重点感染区域的感染人数,中国及海外疫情发展、控制时间、防疫政策以及疫苗分配方法等关键问题,为我国的科学防疫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新冠大流行的两年多来,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感染仍然此起彼伏,新增重症人数、死亡人数也仍处于高位,疫情态势复杂多变,是近几十年来最为严峻的公共卫生危机。尤其是新毒株不断地产生,其中的几个变种迅速演变为全球主要流行株,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和免疫逃逸能力,其潜伏时间、无症状比例等特征也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异毒株无疑增加了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对非药物干预措施的制定、阳性感染者的检测方法、疫苗的开发与加强接种策略、特效药的配给等都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
数学和统计方法在新冠防疫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果没有正确地建立数学和统计模型假设、错误理解模型含义,抑或是简单粗暴地使用既往数学统计方法,将会使模型的可靠性和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不仅无法科学地获取最佳防疫政策,还会使疫情带来更大的灾难。
未来,周晓华教授团队将继续攻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发先进的数学和统计方法,对数据和理论进行结合,进一步对防疫政策进行因果性评估,为我国的科学防疫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作者简介
周晓华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统计系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生物统计和生物信息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诊断医学的统计方法、因果推断、新兴传染病的数学和统计建模, 脑科学的统计方法,发表相关领域SCI论文270多篇。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科学技术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得美国联邦政府退伍军人事务部研究生涯科学家奖(Research Career Scientist Award)、国际贝叶斯学会颁发的Mitchell奖、2015年中国科学数学杂志的优秀论文奖。
尤翀
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变分贝叶斯、模型选择、混合模型、孟德尔随机化。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基于新型数学和统计模型的新型冠状病毒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项目,发表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论文11篇。
请识别上方二维码下载PDF原文
《中国科学基金》
2022年第36卷第4期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我国在“疫情防控”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科研人员在这次抗疫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会同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联合组织了“科学基金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基础支撑”专刊,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管、主办的《中国科学基金》上介绍科学基金长期支持的优秀科学家团队及“新冠专项”项目研究团队在“科技抗疫”中的突出贡献和优秀成果。
《中国科学基金》2022年第36卷第4期封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