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鄂维南院士作客武汉大学交叉学科论坛第三期,带来题为《AI时代的交叉科学》的主题报告。论坛由武汉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周翔院士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张平文院士为鄂维南院士颁授武汉大学交叉学科论坛纪念牌。


鄂维南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交叉科学的出现源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也会面临与传统学科发展同样的“打卤面”困境,只有对科学研究作系统思考,才能找到发展的新出路。AI for Science等新研究领域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研究,推动科学研究从作坊模式转向平台模式。他表示,在这个新的范式下,学科间的常规界限正在逐渐弱化,交叉科学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要使这样一个新的模式真正有效,我们必须做好平台建设并建立新的教育体系,从培养基础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而不是从灌输知识的角度出发,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做整合。

论坛讨论环节,周翔院士、陈善广院士及师生代表积极与鄂维南院士进行交流。鄂维南院士就大家提出的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关于人类活动范畴的建模困惑、如何用深度学习处理水文领域数据误差、未来数学课程如何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而有针对性的回答。




主讲人介绍

鄂维南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会士,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英国物理学会会士。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席主任、北京大学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1985 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硕士学位,1989 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计算数学、应用数学及其在力学、物理、化学和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曾获首届美国青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总统奖,冯康科学计算奖,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协会颁发的Collatz 奖,ICIAM麦克斯韦奖,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R.E.Kleinman奖,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奖,SIAM和ETH Zürich联合授予的Peter Henrici奖及ACM戈登·贝尔奖(ACM Gordon Bell Prize),第五届北京市华人华侨“京华奖”。2022 年国际数学家大会1小时报告人。
文章来源:交叉珞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